导言

导言

唱歌一点都不难

声音的运用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难,我们每天都在用嗓。当然,如果想唱得专业还是需要一定的训练。了解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如何自然地发挥并进一步开发的声音以后,就完全能够掌握绝大部分的专业演唱方法。

我们的声音原本都能完美的工作,直到孩童时期,失控收缩开始干扰自然发声。声乐技术的目的,绝大多数都是消除失控收缩,从而自如地发声。只要消除了失控收缩,人人都可以把歌唱好。因此,演唱中没有遇到演唱技术问题的话,就不用特别去训练。

技术与表达

在这个教程里我们主要谈技术,但不代表技术是演唱中最重要的部分。技术仅仅是我们用来表达自己的工具。我觉得表达——怎样传递信息给听众——才是演唱中最重要的部分。传递什么和怎样去传递都是歌手在艺术上的自主选择。这个教程中我们介绍的技术,就是帮助歌手更完美地表达的工具。

演唱的历史

在没有麦克风的年代,歌手们必须尽想办法让远处的听众都能听见他们。因此,各种声乐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技术逐渐指向一种“唯一正确”的声音——西方的“美声”。

麦克风出现以后,再微弱的声音都得以放大。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把一些新的声音进行融合,变成“好“的声音。

很多所谓的新式唱法跟传统唱法一样难学。早期唱流行音乐的新风格歌手,就因为没有适合他们的声乐训练所以只能靠自己去摸索。他们不能借鉴美声唱法,因为那样的话只会发出“美声”,这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有些歌手的声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损,他们的演唱方法也被批评为危险的、不健康的(尽管许多美声歌手也会遇到声带劳损的问题)。

在流行乐圈里,有些歌手索性说真正的流行歌手都是通过自学的,经过训练反而会失去原本的声音特色。美声和流行就这样互相鄙视着。直到现在,美声和流行之间依然存在隔阂。在我看来,这种隔阂更像是关乎于品味而不是技术。

有的流行歌手在练习时就损坏了声带;有的则在刚出道不久就发生声带劳损;也有的则是扯着嗓子唱多了很多年声带超负荷才出现劳损;然而也流行歌手尽管使用听上去“很费嗓“的声音,但却从未出现任何劳损。

因此,我要介绍的新方法吸取了美声和流行两方面的特点,建立在两种方法的经验之上。

歌手的神话

经常有传言说在录音技术出现之前那些歌手的声音是“独一无二“的,再也不会有了“之类。我不相信这样的传说。我认为并非那些歌手的声音独一无二,而是他们所掌握的声乐技术。其实通过了解声音的原理以及经过练习,人人都可以掌握这些技术。

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录音资料,这些歌手的歌声随着他们的生命而消逝了,我们也只能接受种种关于他们的传说。但我相信人人都可以唱出美妙的歌声。这不,录音技术出现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声音不能够练出来的。

声乐技术的神话

在学习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手眼并用。可惜对于演唱来说,无法通过眼睛去观察声音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幸运的是,科学的发展、声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让我们能够观察、了解声带是如何发出不同声音的。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抛弃过去的种种错误的猜测和传言,避免歌手在演唱生涯中劳损声带。

充分理解了声音的原理,可以避免把时间浪费在对声带有害的训练上。如果指导老师能够给出具体的指导,歌手们就不用花多年时间在摸棱两可的方向上去摸索。只有直面问题,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对的方向上。判断声乐技术是否运用正确,就是要看能否马上产生预想中的效果。种种经验表明,掌握了这些新技术的歌手,往往可以扛得住长期的演唱而不会出现声带劳损,因此这套技术也得到了许多医生和语言治疗师的认可。

我的研究

我坚信任何一种歌手们希望发出的声音都具有同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我所研究的技术突破各种音乐类型中所谓“完美声音“的界限,将声音的所有元素剖析和分离开来,让歌手根据自己的演唱风格去选择合适的声音元素,而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所有声音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没有对错之分。因此,这套教材的目的就是,针对我所听到过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提供各发出它们的工具和方法。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管这套技术叫“Complete Vocal Technique“—— 不是因为我觉得这套技术已经完善或无需改进,而是因为这套技术的目的是包罗所有人类可以发出的声音,并为正确、科学,健康地发出这些声音提供相应的工具。

我的故事

我并没有唱歌方面的天赋,事实上我一度连正常呼吸都有困难。记得我在第一次音乐课上,就是不断地努力克服哮喘带来的呼吸问题。我想无论如何,我都要找到一种技术去发出我想要的声音。刚开始,我通过声音的解剖学,慢慢弄清楚了有关声音方面的事实与谣传。接着,我不断地尝试传统方法以外的其他发声方法,体会怎样才能发出我想要的声音。我唯一的天赋就是对音乐的热爱,永远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这就是为什么我常常说,如果连我都能学会怎样唱歌,你也一定能。

在摸索演唱技术的这些年里,我听遍了各种类型的音乐。这就是为什么哪怕我是美声训练出身,很多搞流行音乐的朋友也来向我请教发声技术。在我看来,他们想要的是美声训练中科学、健康的一面,而不是美声本身。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的是科学的发声方式,而并非将自己的声音局限于某种类型。为此,我必须研究声音产生的本质。我因此开始学习不同的声乐技术,言语技术,听觉科学,声学,以及练耳。

过去,谈到声乐技术时,总是会将技术与理想型的声音(例如理想的音色)结合在一起。要想学好技术,似乎就必须认同这种理想型的声音。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希望能够将品味和技术区分开来,让技术更加纯粹。歌手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声音来增减各种各样的元素,而不用迎合指导老师的品味。

方法论

根据西方的传统观念,什么蓝调、摇滚、福音,还有民乐(比如阿拉伯古典音乐),都不是科学健康的演唱方法。然而这些流派的歌手往往比顶级的美声歌手的演出数量更多、演唱生涯更长。还有很多被预言音乐生涯必定短暂的重摇滚和硬摇滚的歌手,在经过岁月的磨砺却唱得越来越好,哪怕他们的唱法听起来“很伤嗓“。

于是我研究了那些演唱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美声,但声带却没有出现任何劳损的歌手。我坚信他们一定是采用了某种技术所以才能越唱越好。我开始研究他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基本规律。

我发现真的存在一套基本规律。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套规律,我尝试解剖各类型的声音、元音、音高和音量。渐渐地,我发现人的声音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比较“硬”、粗犷、直接,我管这类声音叫“金属音”;而另一类就叫做“非金属音”。

当然了,根据金属特色的程度不同,声音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例如“全金属”、“弱金属”, 然后“强金属”还可以再细分成两类。这样一共就可以分为四种发声模式,我管非金属音叫做“Neutral”、弱金属音叫做“Curbing”,另外两种强金属音叫做“Overdrive”和“Edge”(以前叫“Belting”)。发现这四类发声模式只是迈出了摸索声乐技术长征路上的第一步。接下来我拿自己和一组成熟歌手来试验,证明我们人人都可以发出这四类发声模式。后来我又发现了声音的密度,例如“高密度”和“低密度”。声音不同的密度,又产生了更多细分的声音类型。

这里简单来讲就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关注声音的金属性与模式;进阶层次则是关注不同声音的密度与模式。有一点需要记住,所有声音模式都可以在不考虑密度的情况下轻松的使用。

Complete Vocal Technique的诞生

这套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囊括了几乎所有人可以发出的声音,并对这些声音进行了清晰的分类。后来,我又提出了‘音效‘这一全新的概念,找到了可以将不同音效与任意声音结合的方法,打破了音效与音乐风格必须绑定的传统。

我继而运用这套技术解析美声,并发现美声的声音也是涵盖了非金属、弱金属和强金属这几种类型。这个发现让我确信,这四种类型构成了声音的基础,因此它们可以涵盖各种声音、各种技术和各种音乐风格。

后来我又进一步发现这四种类型各自的优势与限制。歌手了解并遵从这些优势与限制,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声音的可能性,才能在不劳损声带的基础上自由地发出各种声音。

研究仍在继续

音乐风格变化很快,一方面是受到了全球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声乐技术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停止。要包容各种音乐,就要摒弃那些严格的、过时的声乐理论。在这套教程里我们还会介绍更多的研究进展。

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声乐技术也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譬如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显然,我们也必须在这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来满足新的演唱需求。

这些年来,许多老派的声乐技术术语不断被淡化,有的术语则根本就没有过统一的定义。老师们都假定歌手们明白这些五花八门的术语是什么意思。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更多老师和更多的演唱风格,老师们又用不同的方式去诠释这些术语,有时候同一个术语出现了三到四种不同的定义。因为术语没有统一的定义,歌手和老师对术语的理解就会出现分歧,导致沟通错位,产生许多的疑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一套新的术语去替代那些过时、纷乱的老术语,每个一新的术语都有一个唯一、准确的定义。一个声音必须对应一个术语,一个术语必须只有一个意思。这样,无论是针对什么样的演唱风格和文化背景,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声乐交流会变得更加容易。

如何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CVT官方授权教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声乐老师群体,这个群体使用同一套术语(截至2017年8月,全球一共有390位CVT官方授权老师遍布欧洲、美国、中东的25个国家)。CVT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专业歌手运用。因此,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仔细审视CVT 技术、不停地挑战我们自己和其他现有的声乐知识,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完善技术、提高交流质量、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好更准确的唯一方式。我们要求自己必须能够提供合乎逻辑的、理性的解释和证据,而绝不是听到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

我们必须接受我们目前的知识还相当有限,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如果我们不去谈论、不主动去改变,那么我们就会限制住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学习机会,最后我们的演唱和教学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我们要抛弃信条,对辩论和改变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跟上歌手不断变化的需求、音乐类型和风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老师和歌手之间交流达到最佳效果。

也就是说,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方面没有研究透。随着经验的积累、公开的讨论和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我们不断修改着教程里的一些章节。就算还没有对所有技术研究透彻,我还是发现它们在实践中都是有效的。通过采用这些技术,歌手可以发出任何他们想要的声音,而不会让声带出现嘶哑甚至劳损。这无疑证明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理论与实践

过去有一种说法——声乐要练出来至少需要8年时间。

尽管最新研究提出了有关声带机理的新发现,但是我们必须警惕的是,这些新的知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运用到实践中去。理论固然有价值而且是必需的,但歌手的目标并不是接受科学教育,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获得解决他们声音问题的技术。具体问题要有具体的技术解决,而不是讲解一大堆理论。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可以帮助歌手完成艺术的表达。

快学易用

我们介绍的这套技术经过了录音棚和巡演的考验。这个教程的目的就是让技术清晰易懂、快学易用。

对歌手日益增长的要求

对歌手的要求是日益增长的。在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的歌曲的音域大约在1.5个八度。在十八世纪莫扎特时期,某些作品的音域要求甚至翻了一番,例如:《魔笛》中《夜之女王的咏叹调》,音域宽达3个八度。时至今日,经常能够听到有的歌手可以唱出比这更宽的音域。音域的拓展和商业的发展叠加在一起,对职业歌手的要求变得非常高。唱片公司要力捧一位歌手时,必须确信这位歌手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要求,在艰苦的巡演中能够一场接一场地唱下去。

教学工具是一种选择,而不是要求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和满足这种需求的新的可能性一起导致了对歌手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不想再给歌手们增添演唱技术方面的压力了。因此我希望让歌手们明白,这些新的演唱技术不过是歌手表达自己的工具,而不是对歌手的要求。这套教程旨在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和技术指导,让歌手能克服声带的限制、发出各种想要的声音。演唱技术不应该是主要问题,也并非所有技术都达到完美的歌手才能有好的演唱生涯。

技术应该是跟基因、天赋无关的。区分品味和技术非常重要。歌手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容易被指导老师的音乐品味所影响。实际上我发现指导老师个人的音乐品味跟歌手是没有必然联系的,除非这位老师还承担一些艺术性指导方面的任务,例如音乐制作人之类。

我倾向于认为指导老师是为歌手服务的,帮助歌手达成他们的目标,或是给声音的更多可能性提出建议。但是歌手想怎么唱,应该由自己来决定。所以声乐技术和声乐教学都应该是以歌手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的。

通过将演唱技术中的各种元素区分开来,作为歌手,应该自己设计自己的声音,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来演唱,只改变想改变的那部分。因此,当面临很多选择时,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不用理会其他干扰。

记住作为一位艺术家,要自己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

技术应该立竿见影

这些新的技术可以帮助歌手立即解决演唱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让歌手苦练几年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正确的轨道上。只要运用正确,这些技术必然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每次学习新技术和知识的时候,没有必要从头再来。我不认为要习得新知识就得抛弃过去通过学习和训练所掌握的东西。演唱并不难,只要技术运用得当,效果必然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只需要通过运用这些新技术来改变想改变的那部分就可以了,其余部分还可以继续保留下来。

这套技术也能够为歌手提供声音“急救“。当歌手要开演唱会或者录制唱片,却发现声带有严重问题时,这些新技术也可以给歌手来场“急救”。我们在CVI的大部分工作就是成功地给歌手提供这类急救服务。这也印证了我们这套技术的有效性。理论转化为切实有用的技术,可以在紧急的情况下立即发挥作用。

我相信,运用科学方法可以健康地发出任何声音。

希望你会喜欢这套教程!

祝一切顺利!

凯瑟琳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